Quantcast
Channel: 席星荃的博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

以树为题的大文章

0
0

    无意中看到景波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对拙文《关于树的话题》发表了评论,这是十四年前发表在《散文》上的,当年(1999)《散文选刊》12期头条“特别推荐”栏目转载,曾收入多种选本,没想到如今还有读者欣赏,深感欣慰。

 

以树为题的大文章  

2012-07-30 10:53:06| 景波

 

   《关于树的话题》,作者席星荃。

    这是一篇来自《散文选刊》的大文。

    喜欢这篇文章,首先缘于这些句子——

    1、太幼年的树可爱但并不美,它们像太小的孩子,处在生长中,有一种生长的纤细,身体各部分不成比例。它们可爱在于其勃勃生气,使人对世界生出希望和信心,却缺乏必要的成熟之美和稍稍一点风尘况味。

    2、树跟人一样,各有不同的命运。看到一棵树,我就会联想起一种性格想起我所熟悉的某个人的遭际。正如人一样,树的出生地是至关重要的。

    3、我常常觉得树也有世系,也有一个社会。一代代的树出生了,长大了,老了,死了,而新一代的树,又开始了轮回。这世界上不会少了人,也不会少了树。树也是一个社会,一代代地生死承传着,演绎着无尽的故事。

    4、一个人独处丛林,耳之所触,目之所及,无非树的絮语,树的沉静,树的素朴,树的安详,树的善良,以及丛林之树的博大深邃。树也许是造物主用来救助人类德行的密使。谁会在意这种宝贵的密语呢?我们能像远古人那样去全心全意地倾听吗?

    这些朴素的思想吸引了我,让我思考,让我想象。树的幼年、树的命运、树的家族、树的个性,每一个话题展开了,都是一片天地大文,人生大文。我的读文经验里,一篇能够激起人想象,能够开启思想的文章就是好文章。

    这是人看树,那么树看人呢?我想必有新的意义。

    树与人从来是不可分的。 人与自然而言,树和人是两个世界;树和人的亲密亲近而言,树和人是一个世界。

    秦始皇焚书,不烧种树和农耕之书。

    孔子在老家栽了一棵桧树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,这棵树是对迷雾弥漫的历史的无言实证。

    古印度的哲人们总是在丛林中修行,与鸟兽为伍,因此古印度哲学被称为“丛林哲学”。

    庄子行于山中,见大木,枝叶繁茂,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,问其故,曰:“无所可用”庄子曰:“此木以不才终其天年。”

    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北征,至金城,看到当年所种柳树已经十围,慨然道: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!”于是攀枝折条,泫然泪下。

    树曾是老百姓衣食,离百姓亲近,与民生息息相关。

    孟子对古代小康家庭的描述是: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也。

    北魏孝文帝实行“均田制”,男丁除授露田用于种粮之外,还授桑田二十亩用于种树。课种桑五十棵,枣五株,榆三株,桑田为永业田,可以传给子孙。

    古诗里的树就更多了,可以如此说,没有这些树,就没有这些诗。

    《诗经》里写了许多树。

    昔我来矣,杨柳依依,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

    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,河水清且涟猗。

    陶渊明诗文中有: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,宅边有五柳树,因以为号焉。

    孟浩然诗: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
    天边树若荠,江畔舟如月。

    旷野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
    杜甫有:忆昔好追凉,故绕池边树,萧萧北风劲,抚事煎百虑。

    以树为题,如同以人为题,该是天地大文章。席星荃一篇文章能给人提供这么多信息,也算得大容量文章。

 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

Latest Images

Trending Articles





Latest Images